2025.07.22 作者:文/李艺晗 图/田蕊平 李艺晗 王兆源 王炜烨 来源:化学与药学院 浏览数:0
7月21日,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菏泽东明实践服务团开设“生活中的化学”“食品中的化学”课程热闹开讲。30名乡村孩子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通过破冰游戏与互动讲解,开启了一场探秘身边科学的奇妙之旅。
携手探秘,生活有“化”——开学第一课,解锁日常化学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快熟悉彼此、打破初见的陌生感,实践团队成员孙康特意组织了一场名为“名字交换”的破冰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由实践团队成员将纸条收集上来后随机发给大家,任意抽取小朋友手中的纸条,让名字出现在纸条上的小朋友起来自我介绍。这场简单却温馨的破冰活动,不仅让大家记住了彼此的名字与小爱好,更在无形中搭建起友谊的桥梁,为接下来充满趣味的化学课程和集体生活,埋下了温暖互动的种子。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苹果切开后为什么会变色吗?被蚊子叮咬后怎么才能止痒吗?”课堂伊始,实践团队队员孙康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结合PPT动画与实物展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原理,将抽象的知识与小朋友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开设“生活中的化学”第一课,旨在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消除对科学的距离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探究欲。后续团队还将围绕“食品中的化学”“人体中的化学”等主题开展系列课程,让化学知识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舌尖藏“化”,趣味探秘——开学第二课,解密食品化学
“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面包里的小孔是怎么来的?可乐为什么摇一摇会冒更多气泡?”课堂伊始,实践团队成员汪嘉卿用一张张色彩鲜明的食物图片搭配动画示意图,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结合PPT中的流程图讲解:“面包发酵时,酵母菌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撑’出了小孔,让面包变得松软;可乐里的气泡也是二氧化碳,所以打开瓶盖会滋滋冒气哦!”课堂上,实践团队成员还通过PPT展示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天然食材与加工食品的区别,结合“哪些零食要少吃”“如何搭配三餐更健康”等问题,与孩子们积极互动。
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讲解、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贴近生活的互动,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感知、能理解的内容。课堂上的惊叹声、笔记本上的认真记录、课后追着志愿者追问“为什么”的身影,都见证着科学兴趣的悄然萌芽。孩子们口中“原来化学就在身边”的感慨,更印证了“从生活学科学”的启蒙价值。
两堂课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观察生活、探索未知的种子。随着“小荷学堂”的持续开课,这些扎根生活的科学启蒙,终将陪伴孩子们在好奇与热爱中,一步步走近更广阔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