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药学院社会实践团赴牡丹开展支教调研活动

    2021.08.06      作者:文|郑玉 王帅琦 董磊 图|郑玉 来源:化学与药学院          浏览数: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号召,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7月16日至29日,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赴牡丹区开展了以“红色文化润童心,科学知识传百乡”为主题的支教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走访、入户调研、线下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坚守初心勇于实践,深入基层收获成长

化药学院在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下,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本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走进基层,在实践中了解乡村教育现状,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乡村学生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团队经过四个月的培训考核、面试选拔,最终遴选出15名专业特色显著、综合能力较强的队员,在此期间,为培养队员们之间的默契与增进大家的感情,团队不仅定期进行团建,还筹划了丰富的文艺活动,在编排舞蹈与演练节目中促进友谊的发酵,大家在一次次的欢声笑语中渐渐了解彼此、渐渐磨合关系,在四个多月的亲密相处中,团队成员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

团队的前期谋划是至关重要的。队员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制作了队旗、队服等,在课程安排方面,团队严格秉持着务实精神,以期为孩子们传递真正有用的知识,队长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合理的安排了授课任务,团队创建伊始就已完成了授课组、新闻组、财务管理组的分配,同时,为了筹集资金以购置必须用品,团队进行了多次义卖活动,开展公众筹款等事宜,获得了大家的广泛支持,资金问题的成功解决对团队各方面的准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团队将爱心捐款用于为孩子们购置学习用品、课程必须材料等物品,如卡纸、剪刀、胶水、地球仪、实验用品等。

为爱支教情暖童心,多彩课堂开阔视野

近年来,菏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支持大学生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村落古建筑及文化遗产调研实践,实践地穆庄村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境内,村中央现存有年代久远的古戏台,村里有大量的传统建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从小便深受红色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团队更是通过让孩子们制作建党百年主题贺卡,建党百年图画填色,开展“我的祖国”红色主题演讲等形式,提高孩子爱国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国画课上,孩子们荡漾于古今变迁的笔墨浓淡之中;书法课上,孩子们在方块字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地理课上,孩子们感慨于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手工课上,孩子们将满心爱国倾注于建党百年特色贺卡之上,女童保护课上,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下解开了性的神秘面纱,……孩子们在一系列红色课程中学习科学,赓续红色血脉。

此外,由于夏季是溺水事件的高发季节,为提高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实践队员们特为穆庄小学的孩子们开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为孩子们讲解了碰到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应对方式、面对暴雨洪灾该如何防范自救等问题,带领孩子们一起为郑州加油、为河南加油,让孩子知道了灾难背后最可爱的人,志愿者使孩子们明白:灾难面前,任何的财产损失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

追忆小镇人文足迹,挖掘红色革命故事

实地走访调研也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队员们走进留守儿童家中,与孩子家长进行密切交流,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业辅导计划;探访革命老兵家中,倾听红色革命故事,为革命英雄带来关怀与问候;走入传统文化传承者家中,探寻当地人文足迹……,在本次为期三周的支教活动中,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现状,重点分析了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乡村的振兴正在沙土镇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而本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正见证着这一历史进程。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但队员们纷纷立志将来一定要为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化药学子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沥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们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脚踏实地的投身实践。